文/小李育儿师,本文为百家号“小李育儿师”创作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百家号:小李育儿师。
事实证明,按照循规蹈距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往往过于刻版、机械化、缺少创新。因此,父母因善待孩子的“离谱”,合理引导,使孩子敢想敢说,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会产生积极作用。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孩子比大人更好奇。五、六个月大的孩子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看,一看见色彩鲜艳的东西就要伸手去拿。
到了三、四岁,孩子的好奇心就更加发展了。汽车、马车从路上开过来,他总要停下脚步看看;外面的锣声鼓响起了,他也要跑出去看看。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男孩,四岁。一天与母亲去他小朋友家玩。小朋友家有许多蜜蜂,嗡嗡地飞来飞去,正忙着采花酿蜜。这个男孩好奇心大发,想看看蜂巢里的蜜蜂到底是怎样酿蜜的。只见他拿着一根竹竿就往蜂巢里捅。蜜蜂一见“敌人”进犯,就飞出来蜇了这个男孩。
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孩子弄坏了新玩具,拆开了新钟表……等等。孩子不仅会这么做,还有很多疑点。在他们的语言中,“为什么”占了很大比例。孩子们常常会问“这是什么?” “那又是什么?”“这是从那里来的?”……等。只要他看见的事物,不懂的要问,懂的有时也要问。这就是孩子的好奇心。
柏拉图说:“好奇者,知识之门。”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孩子没有好奇心,那就不会去接触事物了,不接触事物,那他就不能明白事物的性质和状况了。如果孩子看见雪花不产生好奇心,不去玩弄,那他就不会知道雪花不是面粉了。如果孩子听见外面路上的汽车声不跑出去看看,那他就不知道汽车是什么东西了。所以好奇心是孩子获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当然,孩子的“离谱”也是需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为基础的。
怎样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呢?这里列举几种最常见的观察方法:(1)只有比较才能培养鉴赏力,只有透过比较才能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让孩子观察其他孩子的绘画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肯定好的,并指出不足。(2)对某一事物可以让孩子进行多次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孩子大脑皮层形成的暂时性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最后逐步形成一致的印象。反覆观察能形成孩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3)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如植物的生长。让孩子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养成按顺序观察的习惯。(4)在事物的发展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就选择作为重点观察的对象。这些训练对培养孩子抓住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5)让孩子透过定位观察来培养兴趣,如引导孩子读书,父母可以给孩子做示范,让孩子从正面反覆观察,还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种方法能引导孩子对读书产生更大兴趣。在培养孩子观察方法的同时,还应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维,把观察过程和思维结合起来。
其实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他们能透过玩这种方式来了解世界,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只能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孩子对玩这件事很感兴趣,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玩乐持不赞同的态度,害怕他们“玩物丧志”。其实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他们能透过玩这种方式来了解世界,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只能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东方人对儿童的玩往往是不鼓励的,害怕他们“玩物丧志”,连最具有开明思想的鲁迅先生早期的时候也逃不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不过鲁迅最终还是后悔他弄坏了弟弟的风筝。在西方,人们的观念是相当开明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费曼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费曼在物理界有崇高威望,曾参加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并以在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方面的开拓性研究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奖。然而,据这位科学家所说,最令他感到得意的并不是这些荣誉,而是他一生中率性而为的那些“恶作剧”和充满孩子气的智慧游戏。
费曼从小对科学很有兴趣,认为探索周围的一切非常好玩。十一岁时,他就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地下室里的一个小角落,一个装上间隔的旧木箱,一个电热盘,一个蓄电池,一个自制的灯座等等。就是用这些简单的设备,费曼学会电路的并联和串联,学会了如何让每个灯泡渐次慢慢地亮起来,他后来说:“那情形真是美极了。”
他还经常为邻近的孩子表演魔术,各种利用化学原理的魔术,比如把酒变成水等等。他还经常和小朋友发明各种游戏,玩得非常开心。这与其说是“实验室”不如说是“儿童乐园”,因为实验室对他是一种游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