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来(徐峥 饰),一个曾怀抱画家梦想,如今却沦为小商人的中年男,陪伴老婆(赵薇 饰)及家人来到香港旅游,真正的目的,却是与成为香港新锐艺术家的大学初恋(杜鹃 饰)偷偷会面。
计划当天,徐来却被小舅子拉拉(包贝尔 饰)——一个怀揣纪录片梦想的二货青年给缠住了,拉拉阴魂不散,一路追随,竟还窥破姐夫的不轨企图。
从旺角到中环,从弥顿道到铜锣湾,两人你追我赶,风波不断,美妙的香港之行,甜蜜的约会之旅,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险与逃亡。
徐来和拉拉,将如何度过香港这难忘的一天?
电影港囧相关信息
看到前面有人说真正的喜剧是会哭的,而我在看《港囧》的过程中,虽然笑比哭多,但毕竟还是感动了,尤其是在,菠菜给徐来录视频那段,给他买了个画廊。
影片开头的时候我以为他俩都要出轨,后来才发现菠菜是一直爱着徐来的,甚至为他放弃了很多,比如说香港中文大学交换生的机会。
电影港囧海报
杨伊是徐来的初恋,是他卡在喉咙里的鱼刺,不吐出来或咽下去终归是不舒服的。于是他为了这根美好的鱼刺,等了很多年,甚至也“冷落”了菠菜很多年,但千辛万苦终于有完成那个从未成功的吻时,他停下来了,他满脑子都是菠菜。
“我们就像现在这样吧”。青春是拿来怀念的,因为它属于过去。同时又因为单纯美好,所以才值得怀念。岁月的力量实在太大,可能会让我们面目全非。
这一天的时间发生了太多事,各种刺激镜头让人目不暇接。情节是喜剧的躯干,情感则是灵魂。没有躯干的灵魂是虚无的,而没有灵魂的躯干则是空洞的。
暂且不说剧情发展的过快,但这貌似就是囧途系列的一个特色,啥倒霉啥不可能发生的都会发生在主人公身上,反正娱乐了大众,大家又何乐不为呢?而且,这次的特效加上古惑仔警察等各种香港元素,也确实勾起了无限回忆。最后的平衡玻璃确实让人心惊胆战,要是其他剧种,徐来跟菠菜肯定是做了对梁山伯与祝英台,但这是喜剧嘛,我们是不会接受主人公死亡的,我们要一个完美的结局。
虽然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很俗套,还是关于青春,但我觉得这部影片比很多更俗套更无聊的青春校园类电影要好的多。因为它更多的是描述现在,而不是去回忆。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处理初恋与老婆的问题,我想大家心里也都有杆称,但更多的人都是忽视了身边人。
最后小舅子包贝尔可能也是整部影片的线索了,他的dv作用很大,关键时刻还能救命(包包亲口说是佳能的(ˉ▽ˉ)),要不是他的导演梦,这一系列的剧情又如何发生呢?同时这也是影片的另一个主题,梦想,还是要坚持的,万一实现了呢?
包包和宝宝可能是众多观众考虑的一个问题了,不要试图去比较,他们各有特色。在现场听包包说自己的经历,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努力的人,他说他永远都做不了王宝强,他就是他自己。确实也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是无可复制的唯一。
最后,对于这种老少皆宜(当然开头貌似有点少儿不宜)的喜剧大片,大家心情不好或没事干的时候还是可以看一看的,会让你笑,也会(可能)让你哭。
最后补充一点,其实我还是更喜欢人在囧途,朴素的情感没有那么浮夸,后来的两部貌似都过于商业化了。
徐峥大导演压力也是蛮大,他的囧途系列还是给中国电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的。对于他的创新,我们还是要支持滴,中国这样的导演也不多。
港囧影评
一、接地气
现在接地气很流行,很多人以为会说段子,会恶搞,会没下线,发扬屌丝文化,就是一种接地气了,于是这几年我们在荧幕上看到了很多所谓接地气,甚至有些恶俗的电影;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真正的接地气,而是讨好观众,或者是创作者的无能。艺术基本上应该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电影作为一个比较大众化的艺术,最难平衡的就是高于生活的程度:太过高于生活,导演会将自己理解的生活本质直接抽出来展现,会导致太过于抽象,不能让大多数观众理解,当然这类导演基本都是文艺片导演,并不将所有大众作为目标观影人群;太贴近生活,故意发掘生活中俗的东西,会使电影失去美感,充满了段子和恶搞,笑点刻意,远离实际生活,看完后往往并不能记得任何有意义的东西。所以,如果导演的目标是想拍商业化的面向大众的高质量喜剧电影,如何平衡考验了一个创作者的能力。
我想说,在这一点上,《港囧》是成功的,徐峥是成功的:《港囧》的接地气是真正的接地气,因为电影触碰到了每个人生活中都会有的纠结,即如何面对爱情中的那些不完整或遗憾(甚至不仅仅是爱情,还可以扩展到生活);并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部电影一直紧扣主线,电影中的搞笑部分、煽情部分都能紧紧围绕这条线,而不至于使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什么都记不得。最赞的是这种所谓人生哲理出现在电影中,并未让我们有说教式的感觉,尽管最后电影阐述的道理也是一个表明俗套的道理,但当这个人生感悟出来的时候,我觉得很自然。可能是因为前面层层铺垫,把徐来想见杨伊的心情表现的很饱满,最后放弃完成这个遗憾的部分也合情合理。
电影中除了有这个“如何面对遗憾”比较接地气以外,还有就是这部喜剧片中加入了家庭的元素,涉及到了家庭的问题。其实如果我们观察中国现在的喜剧电影的话,会发现家庭在其中是缺失的,多数喜剧都出现在朋友、爱人和陌生人之间。与这个现象形成对比的是,现实生活中家庭是每个人都有的,也是生活中矛盾主要聚集的地方,这次徐峥导演加入了这个元素弥补了市场的空白。尤其是电影中,徐峥对于家人“爱心绑架”这一段的吐槽,可谓是畅快淋漓,想必一定表达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所以这种真正来源于生活中的尴尬而产生的笑点,才会让人感到自然。
所以说,《港囧》这部电影能讨论生活中每一个普通人真真正正遇到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接地气。
二、喜剧外衣下的感情线
电影前期的宣传是出乎意料的,当年《泰囧》借势世界末日,所以打出来的标语是“与其等死,不如笑死”,在所有人都以为《港囧》将是《泰囧》的延续之时,《港囧》的标语是“囧途升级,不止于笑”,后来又发布了王菲演唱的主题曲,打出了电影的情感牌,无论《港囧》能否像《泰囧》一样创造出现象级的大片,我都佩服徐导没有将自己局限在仅仅是喜剧这一步,因此带给观众的是不一样的口味。
电影中的感情线主要围绕徐来、杨伊和菠菜三人之间的感情故事,两位女主虽然戏份并不多,但表现依然抢眼。杜鹃依然很美,虽然不是大众眼里的漂亮,但角色依然透出一种清凉之感,疏离而又冷艳的性感,但这种疏离又不是不入世的,而是那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不屑于在乎一些别的东西,所以这个角色来找杜鹃演实在是合适;赵薇后半段穿一身向日葵出现,点亮了电影前面囧囧的基调,角色表面的傻劲中透着智慧与大方,也与演员本身的气质暗合。
再来谈谈电影本身的感情部分,不知道各位哭没哭,反正是我哭了,尤其是在徐来在观光车上发表的演讲那一段:“我想证明,我的青春岁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听到这一句,加上镜头的位置,光线的效果,突然就哭了,觉得那一段好真,不是那种某些电影里人物大谈梦想的假。这种遗憾,是普通人能够真切体会的: 和曾经的爱人分道扬镳,分别的时候太仓促,有些东西没有说清楚,有些问题没来得及问,所以内心一直有一个没有填满的洞,内心又不清楚如果想填满这个洞,到底是想让那个人回来,还是只是想说完一些未说完的话,或者证明一些没有证明的东西,“俞想证明,俞不肯定”。是爱?还是不甘心? 我想徐来心里也是不明白的,所以他一定要去见杨伊,只有在现实中见到那个梦里的人,他才明白他内心缺失的那块,阻止他和菠菜创造爱情结晶的那块,到底是什么?最后,当他面对女神,面对缺憾,却最终释怀,不想再实现,正应了王菲主题曲的那句歌词“可能完美和完整不是一回事情”。
从这部电影也可以看出徐峥导演的爱情观,徐峥以前导演过的电影的男主有小三,这部电影的男主一直对初恋念念不忘,虽然不是完美的男人,但最后都还是回归了家庭。
三、江湖地位
《港囧》是一部面向大众的电影,想看喜剧的会爆笑,想看动作片的能感受到命悬一线的紧张感,喜欢怀旧的能够重温很多港片的元素,听到粤语歌曲。对于正在经历青春伤痛的年轻人,《港囧》可以让你跳出现在的爱情看得远一点;对于中年人,《港囧》会让他们以现在成熟的心境回望青春岁月。
面向中年人的电影在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是缺失的,不得不说电影越来越低龄化,越来越不想讨论中年人的问题,不知道是因为电影院被大学生占领了,还是社交媒体被80,90后把控了;中年人往往不喜欢在网络上发声,导致他们的需求被忽略了。曾有四十几岁的老师和我们交流,说想去电影院看电影,但不知道看什么,青春爱情片不是他们的口味,近两年的喜剧片充斥了太多网络的笑点和太混乱嘈杂的场景,又是他们无法get到的。所以我很高兴,徐峥能拍了这么一部电影,来讨论中年人遇到的问题。
这个标题叫江湖地位,因为中国现在电影市场的喜剧可以称为“段子喜剧”,没有剧情和情怀,只能靠硬梗和装傻支撑起来,观众在小屏幕看就够了,何必要去电影院呢?而现在徐峥的喜剧片凭借其高质量和多元素,已经在中国电影影史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泰囧》口碑和票房双赢,《港囧》中徐峥导演在喜剧之外又加入了动作和情感元素,打造出了笑中带泪的喜剧,可谓是对中国传统喜剧的突破,显示出中国喜剧的大片气象。中国观众的口味一直在变,谁知道以后的喜剧会是什么样呢?
徐峥是个好导演,顶着这么多年最高票房的光环,既没有被市场束缚,也没有继续消费自己以前擅长的喜剧手法,而是为电影融入了新的元素,最终拍出了不仅质量上乘而且自我突破的电影,可敬,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