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文就李可老中医应用附子的经验,从附子的剂量探索、附子的应用剂量、附子的药效反映、附子的组方配伍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对于我们应用好附子多有益处。。
李可老中医,当代著名医家,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而著称,崇尚扶阳理念,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论之理,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疗效卓著,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
继《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出版之后,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了《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等著作问世,现就其应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近代由于受教课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g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李可老中医认为:为什么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g左右。
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g,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g,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6~1/10。如现代教课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g(先煎),干姜10g,炙甘草6g。象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老中医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的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1961年7月,曾治1例60岁垂死老妇时,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g,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由此之后,李可老中医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定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证考究,李可老中医以经方原方折半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80年代后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g。不仅是先期上海柯雪帆教授已有专著论述,并经临床验证,合乎实际情况。
《经方剂量揭秘》一书证实,考证所得经方剂量,一两折合13.88g,符合经方药物组成配伍及用量比例。而近年来的多次经方学术会议中,都基本认同上述观点,认为一两折合3g的折算方法,背离了经方的原义。
用一两折算13.8g(李可认同15g)剂量的附子,李可老中医认为,此量可救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有攻无不克之奇效。更为有趣的是,李可老中医运用这样大的剂量附子组方,尤为擅长用破格救心汤抢救濒危病人,使数以千计的垂危病人得以起死回生,真的是一剂知,二剂已,遐尔闻名于当地。
与此同时,李可老中医认为,若低于(一两折算15.6g)这样附子的剂量,去治疗这些濒死病人则无效,或缓不应急,贻误病机,误人性命!回顾中医历史,自明代医界流行“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数百年来,已成定律。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张仲景学术思想中最为优秀的部分内容。
《经方剂量揭秘》一书中提到,若按一两附子折合13.8g计算,与一两附子折合3g剂量,组成大剂量四逆汤组与小剂量四逆汤组进行对比试验,观察其对小动物失血性休克升压的作用,发现大剂量附子四逆汤组有显效,而小剂量附子四逆汤组无效。
结果提示:用附子组成的四逆汤作用与其剂量呈正相关。这一结果也证实了,李可老中医以摸索应用的附子大剂量,不仅有历史依据,同时也有实验依据,证明其有效性。
因此,李可老中医认为,只有革除这一陋习,走出误区,中医才能治大病、治危病、治重症,而且近些年火神派学术思想的热潮,足以证明了李可老中医的预见性。
李可老中医不仅从临床上探索出了附子的剂量,张仲景时代的一两折合现代的15g左右,同时应用张仲景时代的附子应用剂量为参照,结合不同的病症,形成了自己应用附子的特色剂量。
如他治疗各种心衰的破格救心汤为例,其制附子用30~100~200g之间,经治万例病人以上,垂死病人有24小时用制附子500g以上者。李氏认为,当心衰垂危之时,病人全身功能衰竭,五脏六腑、表里三焦,已被重重阴寒所困,生死存亡,系于一发之际,阳回则生,阳去则死。
非破格重用附子纯阳之品的大辛大热之性,不以雷霆万钧之力,不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而挽垂绝之生命。况且以附子为主药,附子的剧毒,正是其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
关于这点认识,近代的动物实验研究,以附子为主的四逆汤方,大剂量对各种动物休克均有很好的救治作用,而小剂量附子为主的四逆汤却没有这样作用。进一步论证了李可老中医临床应用大剂量附子的科学论断。
近代动物实验表明,附子的剂量与治疗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而李可老中医在几十年临床上应用附子观察,也充分证明了附子的剂量与作用疗效,有显著的量效关系。但李可老中医认为应用附子剂量不仅是要精确的辨证,同时还要兼顾病人的合并兼杂证候,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近些年李可老中医诊治奇难杂症较多,对附子的剂量上应用又有了新的突破。
如治疗癌症,制附子起手用量多在100g左右,然后依病人的耐受程度,逐渐递增到200g、300g、400g,直至达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重症癌症患者,如果对用制附子大剂量效果欠佳者,常用生附子30~60g,以取得攻毒扶正之双重作用。
李可老中医应用制附子治疗重症或癌症病人,常常是用制附子逐渐加量的方法,以达到最大的治疗剂量。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他用附子成倍增加,如首次用制附子45g,二诊之后加制附子为90g,三诊制附子加至150g,再诊加之300g,直至达到最大疗效。
另一种方法是,制附子起始量为60~100g,以每天逐渐增加10g的方法,即每服1剂中药,就增加10g的制附子,直至达到最大剂量200~300~400g,以求临床上最佳疗效。
如1例淋巴瘤患者,李可老中医指导学生,其附子由初始剂量100g,附片逐日叠加10g,至达到300g、800g、900g、1000g,最后改用生附子30g,终于挽回重症,临床治愈。但取得临床疗效之后,制附子或生附子用量,应即减为小量,或是原剂量减去30g进行维持治疗。
又如1例多发性骨癌女性,58岁,初治制附子100g,采用附子逐日增加10g的方法,达到150g、200g、300g,病人疼痛减轻之后,立即改制附子100g进行维持治疗,最后为取得最大的疗效,又用生附子30g、生川乌30g,进行强化治疗效果。
李可老中医在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的时候,制附子的初始剂量一般用100g左右,然后依据病情,可逐日叠加到制附子200g、300g,取得疗效后,立即减量,用中小剂量制附子90~100g之间进行维持。
至于为什么李可老中医在治疗疑难杂症之时,要逐日叠加附片的剂量,他认为:应用附片一定要出现“瞑眩效应”后,才能达到临床上的最佳疗效。这是因为,人体阳气在与阴邪争斗过程中,如果人体之阳气无法与阴邪抗争,那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病情在一天天地恶化,而也无力回天。
要想改变这种阴盛阳衰的局面,只有逐日叠加制附片的用量,以便促进人体阳气的回升,当阳气回升到人体已经能与阴邪相抗争的时候,这时候就会出现“瞑眩反应”,才是人体强大的阳气在附片的鼓动之下。
所能做出的最大排阴邪反应,这时候人体才能由原来的阴盛阳衰状态,逐渐恢复到人体以阳气为主、阳主阴从的生理状态,人体才可以真正走出病魔缠身的境地,恢复到人体“阴平阳秘”(《内经》)之状态。
一个合格的经方医家,能否过了附子药后反映,是其恒量的重要标准。李可老中医擅用重剂附子,不仅对附子的药效反映了如指掌,同时为了使附子达到最大的疗效,一定要使附子达到郑饮安所说的“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之表现,出现“瞑眩”,即眩晕倒跌,或昏厥一时后苏醒等。
即《尚书·说命》中所说:“药不瞑眩,厥疾勿瘳”。也就是说,服用附子达不到“瞑眩”者,其病是难以治愈的。
李可老中医近些年所治疗的奇难杂症,使用附子的剂量不仅初诊时较大,而是为了达到“瞑眩”反映,往往是附子剂量成倍增加,或是附子逐日叠加,直至吃附子达“瞑眩”反映之后,才减附子量而用维持量服药。
郑钦安在《医法圆通·服药须知》中,详细地记述了附子服后的药效反映,而笔者在《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更是收集了国内众位医家记录的药效反映特点。
但笔者细读李可老中医的著述之中,发现其对附子反映的记录不仅详细,同时许多的症状表现也比较典型,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阴证转阳发高热
李可老中医指导学生治疗1例:老年90岁的重症患者,经反复大剂附子、天雄等复方治疗后,病情由危转安。之后由于阳气的回升,患者身发带状疱疹,这只是体内之寒湿之阴毒邪气,透过皮肤向外发泄而已,即由里及表而出之阴寒邪毒,可惜而后来西药治疗不当病人最终不治。
服附子后的药效反应,在李可老中医的专著及指导学生的著作中,记录地都比较详细。这些反应除一般性发汗、发热、感冒、吐痰、咳嗽、腹泻、肠鸣、麻木等表现之外,上述5种反映表现,均是在一般的病证当中比较少见的,正确帮助病人渡过这些激烈的关口,对于疾病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
李可老中医认为:病的来路,亦是病的去路。特别是从表而来的病邪,由阳化阴,即由阴转阳之际,大都表现出突然的感冒、发热、咳嗽等阳证之表现,李可老中医认为诸多的病邪是由太阳而入里,只有从里出表,由太阳而出,最终才能使病人得以治愈。
纵观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方药,均是以经验方为基础,大都在破格救心汤的基础之上灵活化裁。有学生统计了李可老中医2006年到2007年间收集的470张处方,进行用药规律性分析。
使用频率超过50%的处方用药是:制附子(含川乌)占84.32%,姜(干姜、生姜、姜炭)占91.68%,桂(桂枝、肉桂)占56%,参(晒参、红参、党参)占75.11%,炙甘草占78%。
从这些药物组成来看,这就是典型的附桂理中汤(去白术),这恰恰证明了李可老中医扶阳理路,是放在理中汤的框架里,加桂附而成为桂附理中汤的原形。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扶阳理念,其着重点始终是放在脾肾上,这样对于我们治疗诸多的疑难杂症都是一个很好指引与启迪。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您有任何关于《小道经方》的疑问,可以联系小道经方工作人员,我们会为您做专业、详细的解答。
新浪微博:@小道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