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健康大视野新闻正文

走近中山麻醉医生40载暗地耕耘向据守问候

2020-01-19 18:54:45  阅读:6915 作者:中山市人民医院

原标题:走近中山麻醉医师,40载幕后耕耘,向坚守致敬!

刚刚过去的2019年末,中山医疗界同仁纷纷发起朋友圈,共同纪念一位医生的荣休,他就是罗渭康,大家用最真挚温暖的文字表白着默默坚守岗位的“罗师傅”。

“罗师傅”是谁?同事口中的他亦师亦父,作为中山麻醉元老级人物,在手术室辛勤耕耘了43个春秋,见证了中山麻醉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轨迹。他,正是中国麻醉医师队伍中的普通一员。

现代手术两百年,随着手术技术不断精进,如今,外科医生几乎可以在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做手术。然而,患者们所能避免遭受的手术痛苦,同时促进外科手术成功率的提升,正得益于麻醉专业方面技术的发展。有业界专家称,麻醉科的水平反映了一家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是医院整体实力的风向标。

甘做一名听不到“感谢”的幕后英雄

2019年12月27日,麻醉医师罗渭康在岗的最后一天,直到做完最后一台心血管大手术他才走出了工作了43年的中山市人民医院。提起罗渭康的退休,与他同家医院工作的麻醉医生邹雪霞忍不住泪眼打转,“罗师傅既是医院也是中山市第一代麻醉人,他毫无保留地将毕生积累的宝贵经验教给我们,他是医院所有麻醉人的罗师傅。

邹雪霞1998年自中山医科大学麻醉专业毕业后,便来到中山市人民医院,她是中山医科大学第二届麻醉专业毕业生。“此前,医学院很少开设麻醉专业,许多老一辈麻醉医生都是学临床专业的,或是外科医生转科过来从事麻醉工作的。”邹雪霞介绍,如今,科室里的40余名麻醉医生95%是学习麻醉专业的,几十年来,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明显提升。

自上世纪50年代,中国医学界开始有了专职从事麻醉工作的医师,那是一段爬坡越坎的初创岁月,直至1989年,卫生部印发第12号文件《关于将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麻醉科正式独立于外科成为二级临床学科,至此,麻醉在我国真正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山市的麻醉学科发展亦复如此,市人民医院手术麻醉一科学术主任张志刚介绍,自1989年第12号文件发布后,我国麻醉事业开始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早在80年代,市人民医院第一代麻醉医生们便开始了对手术麻醉工作的探索,“早期麻醉医师队伍里,有的人从外科转行过来,有的从护理转行过来,那时,全国上下都没有医学院特别设置麻醉专业。我们也有些学习临床医学的医生后来转到了麻醉科。”张志刚说。

梁金福、罗渭康、吴星海、梁培邦等人是中山市首批麻醉医生,虽从未接受过科班的系统培训,但自上世纪80年代起,几位麻醉医生便开始在外科麻醉组专职从事麻醉工作,直至90年代初,中山市人民医院才率先在中山建立起独立于外科的麻醉专科,成为推动中山外科医学发展的又一关键引擎。在手术台上积累实战经验,关注外科手术术式发展,工作之余坚持阅文献,以及不定期的外出学习……就这样第一代中山麻醉医生开始了积跬步涉江海的漫漫征程,鼓起了翱翔在生命之海的风帆。

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罗渭康

一路走来,从经验麻醉到精准麻醉,一代代中山麻醉人在精准医学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激流勇进,默默守护着手术台上那个沉睡的生命,甘做一名听不到“感谢”的幕后英雄。2019年12月27日,罗渭康退休了,至此,中山最后一位老一辈麻醉医生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句号,医院里他的同事说:这是功臣的谢幕。

从经验麻醉到精准麻醉

中山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中心手术室里,麻醉医生程周坐在体外循环机器旁忙碌着,他一边盯着屏幕上变化着的患者生命指标,一边回答着进修医生们提出的种种麻醉专业问题。这场手术的患者三个心脏瓣膜均有问题,术前,程周用50分钟时间为他实行了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和动静脉穿刺置管,这是心脏手术的常规麻醉方式。待全身麻醉后,麻醉医师陈勇自患者右颈内静脉穿刺安置鞘管,再将漂浮导管经鞘管置入患者体内,漂浮导管便像帆船一样顺着血流漂入肺动脉,根据血流动力学原理,它可在术中监测危重病人心血管功能状况。

麻醉医生究竟做什么?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麻醉医生是那个在术前为患者打一针,让他们乖乖睡觉的人,而操作手术仅是外科医生的工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医学界始终流传着一句话: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伴随患者走过整个围术期的人,恰恰是幕后的麻醉医生们,在他们与患者接触的多数时间里,麻醉医生是通过监测仪与睡着的患者交流的。

血压、心率、呼吸,监护仪的屏幕上显示着生命体征平稳的数值,程周的心亦无波澜。术中,麻醉医生是生命之海的掌舵者,他们竭尽全力降低手术操作对患者身体带来的刺激,即便遇到大风大浪也要保障安全航行。麻醉机持续供给着麻醉药物和氧气,一台心脏手术的麻醉药量是其它手术的几倍,陈勇看了看屏幕上显示的麻醉深度与生命体征。“随着麻醉监护设备的更新换代,精准医学让麻醉医生的心里更加踏实。以前,家属来问我们患者何时可以苏醒?医生心里都没谱,只能说出个大概时间,如今,患者醒来的时间可随着手术和康复需要随时调控。”张志刚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全国麻醉专科初创的年代里,麻醉医师几乎是靠着全程手工作业。“手术期间老一辈麻醉医生用血压仪为患者量血压,用听诊器听心率,把棉花放在患者鼻子和嘴周围观察呼吸。这就是早期麻醉工作,由于缺少精密的生命监测仪器,麻醉医生的经验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张志刚和记者说。

中心手术室楼下,陈勇打开宽敞的设备室大门,一台台崭新的尖端设备尽显现代医学的精细化、可视化、无创化优势。角落边,一台略显违和的“老古董”异常显眼,陈勇介绍,那是国产103型循环紧闭式麻醉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宠儿”。简单的装置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当时操作一台手术的辛苦画面。“麻醉医生要一刻不停地手捏球囊帮助患者呼吸,不用说带有监测麻醉深度和脑电图自动分析功能,老式麻醉机连微量注射泵也没有。”陈勇和记者说,如今,麻醉机早已兼有呼吸机功能,实现了一机多用的智能化操作。

国产103型循环紧闭式麻醉机

麻醉科走向围术期医学科

外科医生们眼中的罗渭康,有时就像个救火队员,凭借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是中心手术室炙手可热的“红人”。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叶红雨常与罗渭康搭班,他透露,刚到心胸外科工作时,对心肺专业一窍不通,很多知识是罗师傅传授给他的。“手术时,只要身边站的是罗师傅我就很放心,他对手术进程的了解甚至超过年轻的外科医生。喜欢听他讲做心脏动物实验的经历,讲老一辈早期开展心脏手术的艰辛。从他的讲述中,我有很多领悟。”叶红雨感慨。

提起外科医生与麻醉医生的关系,不少医生会异口同声地说——战友。市人民医院手术麻醉一科医生梁敬柱透露,他和太太都在医院里的负责麻醉工作,可他与太太的相处时间还没有和外科医生在一起久。其实,到如今,能有着和外科医生平起平坐的地位,这是麻醉医生集体奋斗的结果。曾经,麻醉医生的地位远不及此,梁敬柱坦言,最初干麻醉的那几年成就感不高,自己也想过要“出走”。

2013年,梁敬柱真的出去了,带着一点迷茫的心情,他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参与一场学术会议。在那里,他看到了麻醉学科的很多前沿技术,看到了麻醉学科的发展前途,不仅坚定了自己从事麻醉医生的信念,还为引进了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该技术减少了患者对局部麻醉的不适感,可避免局麻药血管内或神经内注射及其相关并发症。

随着麻醉技术地不断精进,不仅麻醉医生的地位提高了,更直接推动了外科学的大发展。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任梁毅表示,每一个新手术术式的引进,都少不了麻醉科提供的相关生命支持技术,否则,很多手术外科医生不敢接。“胸腔镜微创、心脏移植、夹层动脉瘤等从前不敢想的手术,如今早已成为常规操作。这一面得益于外科技术设备的发展,另一方面,绝对离不开麻醉科生命支持技术的大发展。”梁毅说。

早在ICU(重症医学科)成立前,麻醉科是早期研究生命支持技术的核心专科,张志刚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人民医院每个月仅开展两三百台手术,如今,医院每月近千余台手术量,这期间正是麻醉专科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

中心手术室楼上的麻醉门诊是张志刚常常坐诊的地方,在这里,麻醉医生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患者家属可以在手术前充分和麻醉医生了解手术的风险性,麻醉医生也必须在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等信息,制定出精准的麻醉方案。从术前到术后,麻醉医生需对患者在整个围术期的生命质量负责,因此,不少医院已将麻醉科改称“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科”。

2020年,全国麻醉医师力争增至9万人

如果仅将麻醉工作定义在围手术期,这似乎只能称其为狭义上的麻醉学科。如今,麻醉医生已不再仅仅围绕着手术台工作,疼痛治疗、重症监测、重病治疗等领域也常常出现麻醉医生忙碌的身影。在医院的疼痛门诊,越来越多患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三叉神经痛、疱疹的患者来到麻醉疼痛科找医生诊治。

“麻醉医生是手术室里的内科医生,有必要了解很多临床医学知识,随着麻醉与更多专科的紧密结合,麻醉也在向着纵深发展。”邹雪霞介绍,目前,麻醉医生的一般培养模式是本科先读临床医学专业,等到研究生阶段再专攻麻醉方向,以达到博中有精的目的。近日,南方医科大学举行麻醉学院揭牌仪式,标志着华南地区首个招收本科生的麻醉学院成立。

为了让麻醉医生们发挥出各自在临床专科方面的长处,市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李斌飞本着去中心化的发展思路,将市人民医院的麻醉队伍分为5个小组——重症产科组、疼痛组、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及肾移植组、肝移植组以及心脏组。“医院一直鼓励麻醉医生与各专科不断磨合,以最具专业化、规范化的技术水平支持专科业务实现共同发展。”李斌飞表示,麻醉学科的发展势必是与临床专科深度融合的,一方面它将发挥更大的生命支持作用,另一方面,麻醉学科自独立发展以来也在不断突破边界,衍生出更多相关学科。

近年来,麻醉专业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然而,麻醉医生的短缺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现实困难。李斌飞和记者说,“按照卫健委文件规定,三级综合医院外科医生与麻醉医生的配置比例为3:1,但现实情况下,还是有很多医院达不到这个标准。”据他介绍,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如今,市人民医院的麻醉医师已从仅8人发展至40余人。尽管如此,麻醉医生短缺的局面依然没有正真获得根本解决。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7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力争到202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9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提高到0.65人;到203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4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接近1人;到2035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6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达到1人以上并保持稳定。

随后,2019年1月,广东省卫健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广东省加强麻醉医疗服务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从省级层面落实卫健委的《通知》要求,力争到2020年,全省麻醉医师数量增加至7000人,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提高到0.65人。

随着罗渭康的荣休,中山老一辈麻醉医生也圆满地完成了历史重任。看着7部委联合下发的文件,李斌飞和同事们看到了麻醉医师职业未来的希望。虽然,送老迎新在科室里司空见惯,但“罗师傅”坚守的精神将挥之不去,鼓舞着中山麻醉人一辈辈坚守下去……“做好一千一万个都是应该的,但做不好一个就千不该万不该!”罗渭康在谈起职业生涯时,又提到了他的这句口头禅,透着这个时代难得的质朴的专业精神。

文章来源:南方+

【记者】郎慧

【摄影】李晓群 冯晓川 叶志文 郎慧

责任编辑: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