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对疾病的恐惧,没什么比癌症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昨日,又有关于「滴血测癌」的新闻喜提微博热搜。
日本某知名企业宣布推出「一滴血检测早期癌症」技术,并且公布了实验数据及结果,将在明年正式开启实证试验。
据称,这一技术通过检查分泌在血液中的微小 RNA(miRNA)的种类与浓度,有望从 1 滴血中检测出包括胃癌、大肠癌等 13 种癌症,而且在检测后 2 个小时内就能拿到结果,准确度高达 99%,花费仅在 2 万日元以内(约合人民币 1292 元)。
这种号称无创、准确、简便、便宜的早诊手段,充分迎合了人们对于癌症的恐惧和早期发现的诉求——目前90% 的患者诊断癌症时已经处于晚期,丧失根治手段,5 年生存率通常在 20% 以下。
然而,与消息热度伴随而来的除了对新技术的期待,还有听了太多「滴血测癌版」狼来了故事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此提出颇多质疑。
这项号称能测癌的 miRNA 检测技术到底是什么?有了日本知名企业背书和日本主流电视台报道,它到底靠不靠谱?以下是丁香园带来的解读。
miRNA 检测技术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一技术的核心主角:miRNA 检测。
miRNA是一类转录后可以调节多种基因表达的短片段非编码 RNA。近年来,对于血浆中 miRNA 表达改变和肿瘤相关性的研究慢慢的变多,例如食管癌患者多出现 miR-19a 的升高,结肠癌可出现 miR-15b 的升高等。
miRNA 的生命过程(参考文献 6)
那么,检测 miRNA 的变化是不是就能准确地诊断肿瘤呢?
很遗憾,现在临床上还做不到这一点。
癌症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疾病,目前,特定基因改变引起的癌症只有 5~10%。因此,血浆出现 miRNA 的出现变化不代表一定患癌,而癌症患者也不一定会出现特定 miRNA 的改变。
即使某位患者检测 miRNA 确实可以帮助诊断出他特定基因改变引起的癌症,发现了之后呢?
这项技术的一个噱头是「发现 0 期超早期癌症」,也就是所谓的在发现病灶之前诊断癌症。然而,除了某些具有特定基因改变的癌症有可能进行医疗手段预防,例如美国女影星安吉丽娜·朱莉携带有 BRCA1 基因突变,患乳腺癌几率高达 87%,因此做了预防性乳腺切除,对于大多数实体肿瘤而言,在没有确切的病灶部位之前,无法进行手术干预。
此外,现有的癌症诊断金标准是组织活检病理。除了确诊癌症外,组织病理还能够做到癌症的分型与分期,有助于临床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而 miRNA 检测暂时还无法实现这一点。
因此,不论在癌症的诊断,还是在提供治疗预后信息方面, miRNA 都不能完全替代现有的组织学检查,仍需要其他手段辅助。
真的是少、快、低、高吗?
除了 miRNA 本身在肿瘤研究领域的自带热度外,宣传中 1 滴血的少、2 小时的快、1200 元的低花费与 99% 高准确性的对比,同样为这一新技术描绘了无限的商业前景。
然而,这个少、快、低、高仍然具有一些讨论空间。
先看用血量的少。
人体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组成。临床上大多是通过采 2~3 毫升左右全血、通过大型的检测设备排除一些变异系数后,检测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含量,进行相关的辅助诊断及监测肿瘤疾病。
目前,临床上涉及「滴血检查」技术的主要是床旁快速检测(POCT),它具有小型化、便携、快速的特征,大家所熟知的血糖仪属于其中一种。
这项技术中,1 滴血能达到化验所需要的最小剂量吗?其中的稳定性、变异系数如何?我们暂时不得而知。
再看检测速度的快。
目前,临床常见的生化检查和肿瘤标记物筛查在技术范围内能够达到 2 小时出结果的效果,只是考虑到医院检测样本量大的问题,一般会适当的延长出检查结果的时间。
其次是花费价格的低。
有网友看到新闻很激动,留言表示「再也不需要去到医院花几千做 CT 检查了!」但事实上,即使这项技术真的把癌症筛查出来,如果不做 CT 就不知道癌症的病症在何处,就算要做手术也无从下刀。
因此,有了这样一个血液检查并不代表可以省略现有的检查费用。恰恰相反,这是在现有的检查费用之上附加这项检查的费用。
最后看 99% 准确性的高。
临床检验诊断中,对检查手段的评价标准包括是一致性、灵敏度(癌症患者被正确检查出来的比例)以及特异性(非癌症患者被检测出阴性的比例)。
99% 准确率的表述并不属于专业用语,指代的到底是灵敏度还是特异性?结论并不清晰,滴血测癌真正的准确度仍然未知。
事实上,不同疾病出现同一种特定 miRNA 变化的现象非常常见,因此这些 miRNA 诊断的特异性并不令人满意。
例如 miR-21 在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中都有过表达,而 miR-27a 在结直肠癌中过表达,但是在急性肺栓塞,艾滋病等疾病中同样表达升高。
尽管联合多种 miRNA 可使癌症诊断的准确性升高,例如在肺癌中,联合使用 miR-126,miR-145,miR-210 和 miR-205-5p 可以使诊断的敏感性达到 91%,特异性达到 96%,但依旧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可能。
这次会是狼来了的故事吗?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意味着 miRNA 检测这项技术就绝对没用处呢?并不是这样的。
循环 miRNA 确实可以动态地反映肿瘤变化。对于已经确诊肿瘤的患者,miRNA 的变化可能有助于预测治疗效果,检测药物敏感性和监测肿瘤复发。
当然,这种用途也仅仅是在一些小型实验中得以发现,并没有写入正规的癌症诊疗指南,还需要更多证据来验证。miRNA 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也还有长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更多实验室工作和临床试验的验证才能发现癌症早期诊断更理想的标志物。
该知名公司也表示,研究的详细情况将于 12 月 3~8 日在日本福冈召开的「第 42 届日本分子生物学会年会」上发表。自 2020 年起,由东京医科大学及国立癌症研究中心也将共同参与研究,启动实证试验。
「滴血测癌」一直都是狼来了故事的高发区,最有名的当属此前臭名昭著的女版乔布斯伊丽莎白 · 霍姆斯的高达 90 亿美元的惊天骗局,而骗局的中心正是一款便携血液检测仪,它宣称只要从指尖采 10ml 或者更少的血液就能快速完成 240 项血液学检查。但最终骗局被拆穿,超过 100 万次计血液检测结果被证实为无效、虚假数据。
伊丽莎白 · 霍姆斯公司推出的骗子产品,号称能代替现有大型设备的便携血液检测仪(图源:Theranos – Silicon Valley’s Greatest Disaster)
这一次,狼来了的故事还会重演吗?只能说,是骡子是马还要拿出来溜溜,等到实证试验结果出来后,也许答案也就清晰了。
关于癌症筛查,你需要知道这些
最后,既然目前 miRNA 检测无法替代现有的组织学检查手段,我们该怎样进行正规、靠谱的癌症筛查?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推荐遵循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制定指南,以下 4 种癌症(乳腺癌、宫颈癌、肺癌、结直肠癌)有明确筛查指南。
1. 乳腺癌
适用人群
50 岁到 74 岁的有普通风险的女性,每 2 年做一次乳房 X 线造影检查。
40 岁到 49 岁的女性建议跟医生共同讨论,考虑病人的家族史、个人风险、权衡利弊后一起做决定。
筛查手段
X 线钼靶造影(mammography):研究已证明常规的 X 线造影能够更好的降低死于乳腺癌的风险。
核磁共振(MRI):一般作为 X 线或查体发现异常的补充检查手段。因为有时 MRI 存在假阳性可能,所以只适用于高风险的人群。
2. 宫颈癌
适用人群
21~29 岁女性,建议每 3 年进行一次宫颈癌筛查,只进行巴氏涂片。
30~65 岁女性,建议每 3 年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单独筛查,或每 5 年进行一次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单独筛查,或每 5 年进行一次 hrHPV 检测联合细胞学检测。
筛查手段
宫颈涂片(Pap smear)和 HPV 检测。这 2 项筛查可以轻松又有效地发现早期病变,及时干预,阻断癌症的发展。
3. 肺癌
适用人群
同时满足以下 3 点:重度吸烟史(有具体标准)、现在仍在吸烟或者是在过去 15 年内戒烟、55 岁到 80 岁之间。
筛查手段:
低剂量螺旋 CT
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筛查可能会有假阳性,也就是说一个本身并没有癌症的人被诊断为患有癌症,有可能引起过度诊断进而导致过度治疗,重复多次的低剂量 CT 有可能导致健康人患癌,因此肺癌的筛查有更为严格的控制。
最好的降低肺癌风险的方法不是筛查,而是戒烟并且避免二手烟。肺癌筛查绝对不能代替戒烟。美国肺癌死亡率的下降,跟 60 年代开始的控烟运动、公开场合全面禁烟、提高烟草税等努力密切相关。
4. 结直肠癌
几乎所有的结肠癌都是从癌前病变经历十几年发展而来。筛查主要是发现并去除这些癌前病变,阻断可能的癌症。
适用人群
常规筛查从 50 岁开始,不分男女。筛查对预防结肠癌至关重要。推荐所有 50~75 岁的人群接受筛查。76~85 岁需要跟自己的医生商量共同进行。
以下人群建议在 50 岁之前就开始筛查:
1. 自己或者直系亲属有过息肉或者是结肠癌
2. 患有炎性肠道疾病,比如说溃疡性肠炎或者克罗氏肠炎
3. 患有 APC(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基因)或 HNPCC 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筛查手段
多种筛查方法并行,其中最重要的是肠镜,至少每 10 年做一次。
对于如卵巢癌、前列腺癌、肝癌和胃癌等常见肿瘤,虽然有一些检查方法,但目前的检查手段并不能灵敏特异地早期诊断,也不能有效地降低这些癌症导致的死亡率,所以不推荐作为医疗常规使用。
对于尚无有效筛查手段的癌症,需要临床医生通过你自己的经验,对高危人群进行进一步检查,对于一般风险人群,不需进行额外特殊检查。(责任编辑:颜晓倩、刘昱)
感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主任医师 肿瘤学博士 邵宜,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张洪涛对本文的指导与贡献
对于这项「滴血测癌」的新技术
你怎么看?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
1. https://www.japantimes.co.jp/news/2019/11/25/business/corporate-business/toshiba-test-cancer-blood
2. Dursco A et al. MicroRNAs and Cancer: A Long Story for Short RNAs. Adv Cancer Res. 2017;135:1-24.
3. Bahreyni A et al. Diagnostic, pro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otency of microRNA 21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olon cancer,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ive. J Cell Physiol. 2019 Jun;234(6):8075-8081.
4. Bai Y et al. Plasma microRNA-19a as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Biomark Med. 2017 May;11(5):431-441.
5. Leng Q et al. A plasma miRNA signature for lung cancer early detection. Oncotarget. 2017
6. Nelson KM et al. MicroRNAs and cancer: past, present, and potential future. Mol Cancer Ther. 2008 Dec;7(12):3655-60.